薛小强:科教融合育桃李 产教协同谱华章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10-28浏览次数:283

既将实验室里的研发思维、前沿成果搬进课堂,又依托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让学生接触企业一线实践场景。化工与材料学院薛小强从不把教育做成单项输出,而是活用科研的深度和产业的广度,托举学生的成长高度。他以“科教融合”为笔,以“产教协同”为纸,在讲台与实验室之间搭起桥梁,在校园与企业之间架起纽带,用把科研与教学深度绑定、教育与产业无缝对接的“破壁”实践,交出了桃李开花、成果落地的亮眼成绩单,实现了育人与兴业的双向赋能。

实验室连课堂,双轮驱动点燃创新之火

国之所需,研之所向。面对国家在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的“卡脖子”困境,薛小强选择迎难而上,在碳纤维复合材料、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制备与应用领域深耕不辍。

牵头携手孙允凯、张煜桁、苗雪佩、丁轶、刘健等5位博士组建绿色低碳高分子复合材料团队,瞄准产业前沿技术关键痛点,如大丝束碳纤维关键助剂、低碳环保电子光学胶用PET离型膜关键技术、环保低能耗OCA光学级PET膜关键技术等,以主持的7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为媒,带领团队成功突破水性油剂、光固化硅基离型剂等关键技术。更在与成员们共攀高峰的路上,带领大家以科研为刃不断探秘,既深入学科前沿拆解复杂难题,也联动产业实际寻找应用出口,在实验的反复试错中叩问未知答案,让每一位成员收获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并肩作战的底气。“薛博士做事踏实、干劲足,凡事亲历亲为,用‘硬件托底+专业赋能’,让我们在科研路上稳步前行。”一进校就加入团队的丁轶,尽管此前已有三年的研究积累,还是相当庆幸能遇到薛小强这样的领路人。近年来,他带领团队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14项,发表SCI/EI论文120多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6件,更将4项核心技术的专利版图拓展至美国,赢得了国际同行的认可。

薛小强以基础研究起家,刚开始的5-8年里,一门心思扎在实验室和理论探索中,没有涉及横向课题,转变发生在与毕业生交流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里。当他决心尝试对接横向课题时,却发现很多问题都是第一次碰到,无从下手。“第一步很艰难,只能慢慢筛选,先与企业进行低层产品预研发。”他带着团队边学边做,在不断失败中突围突破,最终聚焦高分子合成与应用领域,通过解决一个个具体问题,逐步打通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的通道。

科学实验从无预定的标准答案,失败是家常便饭。不断试错中,痛苦、挣扎实属寻常,但薛小强坚定信奉“只要有10%-20%的成功可能就要坚持下去”,并制定多套实施方案交叉推进。

教学是“前轮”,载着知识方向;科研是“后轮”,提供前进动力。只有双轮同转,才能让创新跑出加速度。薛小强坚信,教与研割裂难育创新人才,唯有让实验室与课堂紧密咬合、双轮驱动,才能让创新之火持续迸发。

为此,他的课堂没有照本宣科,知识自带温度。上述的科研过程和经历,以及失败的实验数据、突破瓶颈的思路转变等都化为了教学素材:讲实验设计时,拿出团队曾因忽略湿度变量导致合成失败的记录,让学生分析“哪些细节可能影响实验结果”;讲成果转化时,复盘与企业合作时“从实验室小试到生产线适配”的曲折,让学生明白“科研不止是追求理论正确,更要考虑实际应用的落地逻辑”。每一个知识点都裹着真实的科研故事,让学生在共情中理解知识,更在潜移默化中种下严谨务实、创新协作的种子。他也启发学生从研发案例中发现问题、找到创新点,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在回归书本、重视基础,推行“项目+竞赛”培养模式,指导学生在中国“互联网+”“挑战杯”等国家级、省级大赛中斩获8项大奖。

他把“紫外光固化硅基离型剂”技术转让给安徽新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所得的转化收益230万元全部投入到绿色低碳光固化先进高分子材料实验室建设——为每一位团队成员配备独立实验室,添置中试平台和验证应用平台,创建学生工作室,既极大缩短了研发周期、提高了效率,也给学生提供了实践创新平台。

2023级化工专业的石耿尧,大一下学期时,经学长牵线慕名到了实验室,便与之结下不解之缘:“书本上的知识具象化了,科研从听说变成了亲历,大大拓展了眼界、提升了能力。”

企业牵学校,双线并进培育应用之才

在数字化、智能化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产教协同是顺应产业变革、解决人才痛点、实现校企共赢的必然选择。

锚定先进碳材料这一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省优势产业链,结合常州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型碳材料产业集群,2020年,我校利用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机械制造、电气自动化等相关专业学科优势,与新创碳谷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创碳谷”)联合共建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学院。为促进产业需求端、教育供给端与学生成长端紧密连接,真正实现培养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制造和研发的创新应用型工程师人才,引领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的办学目标,2022年,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应势而生。

作为复合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一员,薛小强从课程改革、实践教学、技术转化等维度,搭建校企之桥,推动产教融合落地、教育与产业共生共荣,培养适配产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带着企业需求重构课堂。主持“材料表面与界面”课程改革,将最前沿的产业动态引入课堂,“光固化OCA离型膜的关键技术与应用”等企业真实案例成为鲜活教材。这门课也因此获评校级产教融合重点课程。

搭建实践平台,打通资源。主持12项总经费超800万元的企业横向课题,从碳纤维水性上浆剂到聚丙烯腈原丝油剂,这些来自生产一线的研发项目,不仅推动了技术进步,更让学生在“真刀真枪”的实践中淬炼成长。联合新创碳谷、常州都铂高分子有限公司共建实践基地,为学生铺就从校园到职场的“高速路”。经他悉心培养的12名研究生,全部进入上海石化、中复神鹰、新创碳谷等行业龙头企业。

链接区域,助推产业发展。带领团队服务长三角地区企业10多家,所创造的经济效益已超千万元,为地方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强劲的人才与科技动能。到新创碳谷顶岗实践半年时间,化身“技术保姆”,与该公司团队共同研发碳纤维用水性油剂(处于国内领先水平)、碳纤维用上浆剂,有效解决了企业碰到的关键技术难题。为退役军人创业项目提供精准指导,助力其孵化项目在2023年常州退役军人创业大赛中获取二等奖。担任“科技副总”期间,深入镇江恒达包装股份有限公司,不仅帮助企业解决了技术瓶颈,更成功协助其建成省级技术中心,直接驱动企业年营收增长45%。作为九三学社社员,积极发挥九三学社的科技界别优势,参与组建九三学社常州市“新能源材料专业委员会”,将学校的智力资源与新创碳谷等行业龙头企业的产业需求紧密相连。以全国塑料标委会碳中和工作组委员身份,深度参与制定2项国家标准,为高分子材料的绿色转型提供权威方案。通过常州市高层次人才“双岗互聘计划”到常州都铂高分子有限公司担任研发顾问,为其他研发人员提供定制化培训,助力该公司获批工程研究中心、常州市科技项目,共同申请发明专利3件,荣获国际发明展览会铜奖。

从实验室里攻克技术难题,到课堂上点燃学生创新火花,再到车间里破解企业技术难题,薛小强将个人理想与产业发展、教育使命紧密相连。他用多年的实践证明,科教融合是培育人才的“沃土”,产教协同是推动产业的“引擎”。而在他心中,这条融合之路还大有可为:实现国家基金面上项目零的突破,依托更优质的科研资源,攻克产业发展中的“卡脖子” 技术,让科研成果真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斩获更高层次的科技奖项,激励更多人投身科教产教融合事业,形成“育人-科研-兴业”的良性循环。

 

个人简介

薛小强,化工与材料学院低职高聘四级教授(原职称: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九三学社常州工学院委员会副主委。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项市级项目、14项校企合作项目。发表SCI/EI论文110篇,在《Macromolecules》《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s》等国际学术刊物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EI论文36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50件、国际专利(PCT)3 件,授权中国发明专利20件、美国专利4件,其中6件成功转化。参编教材2部。获江苏省“双创计划”双创博士、江苏省“科技副总”、镇江高新区“团山英才”创新人才、绍兴“名士之乡”英才计划人才、校优秀教师、常州市“双岗互聘”年度考核优秀等荣誉。兼任《Materials》客座主编、《塑料工业》期刊青年编委、全国塑料标委会碳中和工作组委员、江苏省产品质量鉴定专家、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会员、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专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苏州金宏气体股份有限公司技术中心)外部专家。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糜泽敏 王萍霞/审核)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