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教学科研铸“硬度”,育才扶新酿“甜度”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5-07-01浏览次数:13

华灯初上,文新楼沉浸在静谧里,七楼一间办公室的灯光却固执地亮着。直到保安师傅的催促声响起,他才不舍地关闭电脑、停下笔、合上笔记本,收拾妥当回家。

更深夜静,妻儿早已沉入梦乡。他端坐在书桌前,备课、查文献、撰写和修改材料……

节假日,到处人声鼎沸、欢声笑语,他蹲在实验室,设计与操作实验、分析数据、撰写论文、指导学生和青年教师……

加班到深夜是常态,节假日无休是选择。他全情投入,平衡行政工作与科研教学,在“自我赛道”奔跑,在“他人跑道”护航。

他,就是我校“延陵学者”特聘教授、研究生处副处长李成。

把论文写在“卡脖子”攻坚一线

在2022年加入常工大家庭之前,李成博士已在苏州大学工作了11年,在教学、科研方面实现了量的积累,教育理念和职业素能也有了质的提升。

李成主要从事车辆动力学与控制、航天结构多场耦合非线性振动、微纳增强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力学等方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面上项目、江苏省高校基础科学研究重大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常州“龙城英才计划”(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培育项目)、常州市基础研究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苏州市科技计划项目等纵向项目16项,横向项目3项;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被引超2700次),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7件、软件著作权3件;入选国家级学会专委会委员和省级学会专委会副主任、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东吴学者”计划等;获江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江苏力学青年科技奖、江苏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江苏省优秀学术学位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常州市十大青年科技新锐提名等荣誉;兼任几个SCIE期刊的编委/副主编。

科研基础的厚度决定了创新探索的高度。李成把响应科技自立自强号召转化为具体的科研行动,将“国之所需,我之所向”作为自觉选择,发挥专业特长,带领汽车工程学院“汽车动力学科研团队同心基地”成员投身于“卡脖子”技术难题的攻坚实践中。

围绕国家重大工程之一的航空航天,他锚定航天动力学与控制细分领域,重点关注和研究在轨航天器在各种极端环境中的动力响应及高性能需求。针对传统材料和结构在极端条件下难以长时间服役问题,他结合之前在微纳材料力学领域的研究积累,通过理论建模和数值仿真,探索出微纳增强复合材料与智能结构的优化方案,使其能够适应严苛工况下航天器关键部件的长期稳定运转。相关研究成果获常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奖。

在近年得到学界广泛关注的声学超材料带隙特性特别是低频带隙及其相应的调控机制领域,他建立了一种附加多振子谐振器的声学层合超材料梁模型,详细讨论谐振器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对带隙的影响,研究验证了所提理论的可靠性和模型的准确性,可为多频带隙的调控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进而为实际工程应用中的振动隔离和抑制提供新思路。

2022年,他主持的“旋转压电复合微圆板的非线性振动与稳定性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立项,直接经费56万元。该项目提出了一种新型压电金属陶瓷复合微纳结构,弥补了传统压电陶瓷脆性大、韧性差等不足,解决了均质微纳材料强度与韧性之间的对立问题。通过理论建模、数值计算、实验反馈与优化研究其非线性振动与运动稳定性,以满足微纳机电系统中旋转部件的大变形、变转速等高要求,优化复合微纳结构与器件的物理性能并提高其机电转换效率,为突破旋转微纳结构应用瓶颈、揭示非线性振动中的微观效应奠定基础。

瞄准当下技术堵点,着眼未来产业竞争制高点,他直面当前新能源汽车电池能量密度低、循环寿命短、极端环境性能不稳定等关键技术瓶颈,带领团队跳出单一技术路径,多维度开展高灵敏度多模态电池健康监测传感器、高比能复合电极材料和电磁超材料/结构热管理等方面的基础研究,提出了多学科交叉解决方案,包括制备硅基复合负极材料及超结构、发展高灵敏度电池健康监测传感器、构建电池质量监测平台等,突破传统技术范式的局限,显著提升产品质量一致性与使用寿命,有效破解产业链“卡脖子”难题,为实现“双碳”战略目标提供核心技术支撑,同时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方向转型升级。

基础研究是科技之本。谈及今后的科研规划,李成表示,要继续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并以此为基点做深做实基础研究,激活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给课堂装上“科研引擎”

如何增强课堂动力,激发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的内在动机?在“发动机原理”“三维软件应用”等课程的教学中,李成不是简单地照本宣科灌输知识,而是将自身丰富的科研经历化作鲜活的教学素材。

汽车先进结构与材料、微纳尺度材料及其增强智能结构的最新研究成果,基础研究的无用之用,实验设备等不足带来的波折与艰苦突破,那些在实验室里反复重来的日夜,以及站在前人肩膀上发掘创新点、填补空白处的责任感,搅动了课堂的一池春水,也成了激发学生科研思维和兴趣的“金钥匙”。课间、课后,不少学生带着各种问题去找他探讨。他都热情欢迎,哪怕是最基础的疑问,也耐心解答。

 “要重视基础、尽早做起,涵养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品格,坐住冷板凳,做出热学问。”这是他对学生的千叮万嘱,也是他的自我实践。“李老师的课堂就像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微型科研场’,带着我们体验发现的快乐和创造的成就感,也让我们学会思考、勇于创新。”学生们满载收获地说。他的用心促成了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对未知的探索,筑起了师生互信的桥梁,让课堂成为有温度的遇见。

以笨功夫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学科竞赛,他的用心,也让师生间的美好遇见在课堂外生长。

确定选题后在实验室给学生安排固定位置、提供丰富的学习参考资料、定期讨论具体的论文内容、进度掌控、不定时与学生面聊、逐字逐句修改,为了学生能出真成绩、学真本领,在指导毕业论文(设计)和学科竞赛时,李成强化过程监控与管理,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

汽车服务工程专业2024届的一个毕业生,专业成绩处于班级中游,做毕业设计却非常吃力,不知道怎么下手,汇报时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为此,李成带着自己的一个研究生多次找他,进行诊断式沟通,了解他的困难点,然后手把手教、点对点指导,将困难、问题逐一拆解,最终帮助他顺利完成毕业设计任务。李成还告诉学生自己为什么不图省事、不越俎代庖,是想让他从中得到磨砺锻炼,今后遇到困难不轻易退缩、不轻言放弃。“毕设的经历难忘,为我对抗职场焦虑提供了心理支撑。”就职于常州新泉汽车饰件公司后,该生与李成还保持经常联系,也由衷感谢老师对自己的指导和关照。

用复利思维助力团队成长

一个人的成长是加法,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才是乘法。青年教师的成长对团队和学科至关重要。李成深谙于此,通过构建学术共同体,助力年轻教师的成长突破线性轨迹,迸发指数级能量。

围绕汽车工程学院发展目标,李成牵头成立“新能源汽车材料结构与传感技术实验室”。作为九三学社社员,他在学院支持下,创新性地将统战工作与学科建设相结合,牵头建立“汽车动力学科研团队同心基地”,为6位青年博士搭建科研交流和合作的良好平台。

在实验室和同心基地建设过程中,李成展现出高度的人才培育的传承自觉,既是学术带头人,更做青年教师的成长导师和坚强后盾。他甘为人梯,自觉将自己的经历、经验等转化为育人资源。倾囊相授,为青年教师报项目、发论文、申专利等铺路架桥。从选题方向的把控到具体内容的确定、创新点的反复凝练,从研究逻辑的梳理、论文框架的构建到字句表达的推敲,从撰写的整体技巧到各类注意事项,在科研项目申报书的撰写、学术论文发表、专利申请等方面,每个细节他都不厌其烦,为青年教师提供全流程全过程的细致指点。他还常常为青年教师加油鼓劲,告诉他们项目申报不成功、论文被拒稿等都是常事,不要害怕失败、不要气馁,坚持做下去。

史玉涛博士,2023年一入职就加入了同心基地。截至目前,已合作发表SCI论文5篇,获批江苏省高等学校基础科学(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1项,在第五届江苏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江苏省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中分获一等奖、二等奖。谈及这些业绩,他由衷感谢李成的帮助和指点:“李教授常组织我们开展科研交流活动,指导我们撰写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传授高水平论文撰写的方法与经验。也经常邀请专家给我们讲授学科研究前沿、当前产业技术痛点难点,拓宽了我们的研究视野与方向。教学方面,他给我们作了良好示范,经常指导我们如何站稳讲台。”

经过几年的建设,同心基地不仅成为了科研攻关的平台,更成为了凝聚力量、促进共同成长的“家园”,而李成依然使命感满满。他坦言,团队建设和成员成长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会尽最大努力去托举,助力团队实现层级跃迁,更助力每位成员实现能力跃迁。

(党委宣传部 周绍萍/文/供图 王萍霞/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