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语学院成功举办“第三届话语、认知和社会高层论坛”

发布者:新闻中心发布时间:2022-01-10浏览次数:2728

1月8日上午,“第三届话语、认知和社会高层论坛”在常州工学院成功召开,论坛通过腾讯会议线上的方式举行。本次论坛由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及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办、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承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协办。本次论坛主题为认知社会语言学、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人际语用学等交叉研究领域的新趋势与新取向,吸引了1600名国内外学者云端参会。

会议分为开幕式、学术会议主旨发言及闭幕式三个阶段。开幕式由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刘一鸣主持,常州工学院党委常委、副校长汪群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外国语大学国家语言能力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王文斌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

学术会议主旨发言阶段由南京师范大学暨常州工学院特聘教授张辉主持,北京外国语大学王文斌教授与张天伟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冉永平教授、南京师范大学辛斌教授与张辉教授、四川外国语大学赵永峰教授、英国兰卡斯特大学克里斯托弗•哈特教授、西班牙拉里奥哈大学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门多萨教授以及波兰罗兹大学皮奥特•卡普教授等9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进行了9场精彩的学术讲座。

主旨发言中,王文斌教授从汉语的具象性与英语的抽象性差异出发,昭显了汉英民族对社会、自然与人的不同观照研究方式,其中人与人学、自然与思维是研究的核心,可以拓宽学科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冉永平教授从人际语用学的角度探究社交语境中语言使用的建构、动态交际中的人际关系管理以及人的生存等问题。辛斌教授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研究Van Dijk的社会-认知话语分析,强调心智、话语和社会间的紧密关联,重视语境模型、知识机制、意识形态等的核心作用。张辉教授从批评认知语言学与主体间性的研究出发,提出批评认知语言学在一定的程度上弥补了传统认知语言学忽视社会性与主体间性缺陷的问题,是认知语言学“社会转向”的重要体现。张天伟教授结合北京市社区语言景观等若干个案,将语言景观作为一种话语框架开展理论思考与实证研究。赵永峰教授以英语中“国家”概念变迁为例,基于美国英语历史语料库和《牛津英语词典》,系统研究了“国家”概念的嬗变和抽象概念的建构问题。克里斯托弗•哈特教授从移民话语的新视角切入认知符号学,研究偏见话语表现中的语言、图像和手势等问题。弗朗西斯科•鲁伊斯•德门多萨教授研究语言中的相似域问题。波兰罗兹大学皮奥特•卡普教授从学术的角度研究反移民话语中的民粹主义与冲突的学术问题。

闭幕式由外国语学院院长李静主持,外国语学院副院长马霞致闭幕词,四川外国语大学赵永峰教授为下一届承办单位致欢迎词。“第三届话语、认知和社会高层论坛”在学校相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之下取得了圆满成功,学术影响深远,对我院外国语言文学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外国语学院 施云波 黄橙/文 黄橙/摄 李静/审核